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应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之邀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讲座。
康晓光教授从“仁”、“忠恕之道”、“仁的境界”、“《大学》之道”、“儒家的宗教精神”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公益精神。康晓光教授认为“仁”的字形即两个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通,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而应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利他的,因此对公益事业有强大的推动力。但儒家并不贸然推崇博爱,而是认为爱有一种差序格局,首先要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即“亲爱”,在此基础上,应把对家庭的爱推到对社会的爱,即“仁爱”,最后是对超越人类的其他物体的爱,即“爱惜”,爱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过程。康晓光教授认为仁爱比博爱更朴实, 通过“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境界。所以仁爱不同于博爱,仁爱蕴含了博爱。
康晓光教授最后总结道:儒家思想是一种理性的宗教精神,也是积极的宗教精神,更是最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宗教精神,某一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最符合现代生活的“宗教信仰”。
此次讲座是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双周讲坛第37讲,也是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讲座。康晓光教授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委员。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徐家良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师生、上海市民政局和多位公益界人士参加了报告会,并就“仁爱与博爱的关系”、“对宗教的理解”、“公益与善关系”等话题与康晓光教授作了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