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 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论坛
蔡若焱:社区自治的困难与前景
10月7日晚7时至9时30分,北京师范大学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论坛第12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楼205室如期举行。论坛由北京和谐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蔡若焱主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孙莹副教授评议,北京师范大学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海波博士主持。
蔡理事长从事社区自治与物业管理研究多年,他结合自身的研究及亲身实践,重新界定了社区与自治的涵义,认为中国的社区实际就是最小的行政区划,是以居住形态为判断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为判断标准,和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有一些差别,自治可以描述为公共权力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自己管理自己,自治是一种从属状态,不具有独立性。同时,蔡理事长指出在中国的社区自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政治法律方面,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组织运作方面,缺少必需的人力资源和战略规划;历史文化方面,崇尚集权、轻视规则的影响较大;社区自治与物业管理关系方面,社区的自治权较弱小,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目前,社区自治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模式,但大多是行政主导下的社区自治,与公民自治的要求仍有较大的距离。
孙莹副教授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蔡理事长的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在实现社区自治中,有必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惠,关注弱势社区,培育中产阶级社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维护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于海波博士对论坛进行了最后总结,他认为,社区自治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视角,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思路,但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的发展轨迹。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应通过扩大民主参与途径完善和实现社区自治,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理论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也有赖于社区自治践行者的不懈创新,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等40多位师生及社会人士参与了此次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于爱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