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中外慈善比较研究与创新实践研讨会暨“世界公益与慈善经典译丛”出版座谈会在交大成功举行

2018-11-03浏览量:746

8月1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外慈善比较研究与创新实践研讨会暨“世界公益与慈善经典译丛”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成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卢汉龙研究员、浙江大学苗青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李德建助理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金福林、丛书李成军编辑和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以及《探索与争鸣》杂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社会科学报等理论媒体代表都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处于上升期,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世界公益与慈善经典译丛”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解读美国以及其他慈善事业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为读者了解慈善历史、作用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此次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做了“全球慈善从传承到行动”的主题分享,并重点介绍了译丛中他推荐引进和翻译的三本书——《公益创业》、《美国历史上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和公民性》与《全球劝募》。

徐家良教授认为我们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有一个重合的部分,既有商业的模式,又有社会组织的非营利利润不分配的特性。我们国家目前社会关注政治、企业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公益创业》这本书恰好回应了当前的痛点和热点问题。这本书案例丰富,从中可以发现,公益创业的原因以及如何成功的路径。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关于价值的倡导,整个公益原来是输血的,后来变成了造血,造血怎么样去造,非常有价值。《美国历史上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和公民性》告诉我们,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甚至宗教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球劝募》介绍了二十几个国家劝募的发展情况,既有对整个地区劝募的整体概述,也有对代表性国家的重点介绍,其中的劝募技术等对我们的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卢汉龙研究员做“慈善公益与社会创新”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慈善公益领域属于社会建设领域,社会建设领域现在面临的瓶颈口就是跨界合作的问题,要五位一体地搞建设,实现政府和企业更好地结合。苗青教授做了“公益创业行与思”的主题发言。苗教授认为公益创业是公益与商业的融合,基本的概念是商业手段,企业思维,其目标是创造社会价值,区别于传统的输血式的公益,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李德健助理教授做了“英美慈善发展与制度建设”的主题发言。他从历史传承和制度演变的视角,比较了英美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发达的民间组织和先进的慈善文化。朱秋霞副秘书长做了“慈善事业的当代使命:寻找知识沉淀与方法论的路径 ”的主题发言。她认为中国慈善事业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公认的行业标准、成熟的方法论,海内外知识的翻译、传播与分享,本土公益实践知识有计划的沉淀、提炼与分享,以及本土学术界的多元参与、下沉与转变有利于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座谈会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金福林代表出版方向专家和媒体代表的与会表示感谢。目前由李成军编辑的“世界公益与慈善经典译丛”已出版5本图书。除此之外《影响力投资》与《民间社团的最佳实践》正在积极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