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参加江河十年行的感言

2011-04-29浏览量:519

(骑马上木格措山上,背后是中国第二高峰贡嘎山)

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2010年11月27日至12月8日参加由绿家园组织的江河十年行,对长江源头和支流进行考察,涉及云南、四川十几个县市。

我刚才梳理了一下,有这样几点:

第一,我是作为浙江人、上海人,喝着长江的水长大了,所以在原来中学地理书上,对长江源头流域这一块还是记忆犹新的,所以这次来了之后感到很亲切,同时也有点痛心,不仅是人为地污染和破坏;

第二个,我参加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志愿者,另外一个身份要从学理上来思考问题,我去年11月份到台湾去的时候,台湾有个学者他说到香港的一个学者,他有点讽刺,他说现在的学者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依靠某一类的研究来生存,另外一种学者就是自己也加入到某一类活动当中去,直接参与这个活动,推进社会的发展。

我觉得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国内的学者相对来说是做第一种的比较多,做第二种的比较少,我参加这个活动实际上也是尝试着做这样的一些事,我觉得这对我的人生、学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以前基本上都是吊在半空中,现在脚要踏在土地上,这样就了解社会的现实。

第三,我想到的,就是刚才刘素讲的,就是“江河十年行”,它的形式大于意义,是这样的意思吧?

(刘素:我是说一开始是这样感觉的,后来我就认为这个形式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觉得形式与内容是高度一致,而且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最大的意义就是说出知识分子的担忧,说出老百姓心里的话,这是最大的一个意义。因为你想想看,在目前的中国,很多人都看到了,但是不愿意说出来,不敢说出来,但是“江河十年行”我们这么多的一些行为、一些声音表达了这方面的担忧,这个我觉得对我们国家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碰到这么大的阻力?与这两个词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两个阻力,我觉得政府和各个方面都是很轻松的,这个是我讲的第三点。

第四,我觉得在我们“江河十年行”当中,有可爱的人和可爱的组织,可爱的人这里面就包括于晓刚,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邀请他到北师大去做过报告,还有宋元清、杨勇、杨学勤、范晓,这些可爱的人做了可爱的事。因为公民社会的研究里面实际上是分了两块,第一块是人,第二块是组织,我们过去偏重的是组织很多,但是人这一块就缺失掉了。但是我觉得公民社会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是人,就是有地方的环保精英的存在,使整个环保的活动、环保的行为才能产生。

所以人和组织是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最重大的一个推动力,这是重要的源泉。

第五,我觉得我们“江河十年行”的这个意义和环境NGO的意义,就是监督政府完善政府的决策,用另外一个话来表述,就是对政府原来无限的权力变成有限权力的政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政府自觉不自觉的在转,但是有的地方政府还是没有意识到,就是它老是感觉到政府是无限大的权力,但是实际上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但是这个有限一方面是政府自己感觉到,另外一方面是需要别人,就是公民和社会、我们的组织、环境NGO的组织去督促政府或者去迫使政府使原来无限大的权力变成有限的权力,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原来的领导人想做就做,与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没有关系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民主是老百姓、政府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就是说我们的组织努力的结果。

所以,通过公民个体和组织的努力,使整个政府从无限权力的政府变为有限权力的政府,另外推动整个政治的民主化和言论自由,这个我觉得是“江河十年行”的意义在这个地方,不仅仅局限在环保。